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慧平法師 讀頌 →
大乘妙法蓮華經(第十五品)從地涌出品第十五歌词
大乘妙法蓮華經(第十五品)從地涌出品第十五LRC
- 更新时间:2009-3-12
- 刷新时间:2025-03-09 08:33
- [ti:大乘妙法蓮華經(第十五品)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ar:慧平法師 讀頌]
[al:大乘妙法蓮華經]
[by:8e8e.net]
[00:03.03]《 大乘妙法蓮華經 》
[00:25.85](第十五品)
[00:32.85]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00:37.82]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01:15.87]
[01:17.65]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恒河沙數,
[01:24.90]于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
[01:32.93]若聽我等、于佛滅后,在此娑婆世界,
[01:39.65]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
[01:45.54]是經典者,當于此土而廣說之。
[01:50.28]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
[01:58.14]不需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
[02:05.89]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
[02:12.45]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于我滅后、
[02:20.13]護持讀誦廣說此經。佛說是時,
[02:25.69]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
[02:31.83]而于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
[02:37.98]同時涌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
[02:45.03]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
[02:50.86]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
[02:55.63]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
[03:02.04]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
[03:07.00]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
[03:14.23]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
[03:21.52]況復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
[03:29.29]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
[03:33.05]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
[03:37.09]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
[03:46.71]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
[03:54.91]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
[04:02.43]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04:08.92]是諸菩薩從地出已,
[04:12.57]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
[04:17.30]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
[04:24.64]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
[04:32.41]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
[04:40.09]而以贊嘆,住在一面,欣樂瞻仰于二世尊。
[04:47.64]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涌出,
[04:52.41]以諸菩薩種種贊法、
[04:55.97]而贊于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
[05:01.54]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
[05:08.59]亦皆默然五十小劫,
[05:12.39]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05:17.40]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
[05:24.06]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05:28.25]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
[05:33.34]一、名上行,
[05:35.69]二、名無邊行,
[05:38.07]三、名凈行,
[05:40.42]四、名安立行,
[05:42.98]是四菩薩,于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
[05:49.76]在大眾前,各共合掌,
[05:54.21]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
[05:59.28]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所應度者,
[06:06.98]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06:12.21]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06:16.86]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06:21.64]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06:26.14]又諸眾生、 受化易否,
[06:30.45]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06:34.74]爾時世尊、于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
[06:41.17]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
[06:48.75]少病、少惱,諸眾生等,
[06:53.53]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
[06:59.97]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
[07:06.39]亦于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
[07:14.01]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
[07:21.48]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
[07:28.90]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
[07:36.12]入于佛慧。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07:42.82]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07:48.30]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07:52.49]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07:57.30]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08:02.17]于時世尊贊嘆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
[08:11.33]善男子,汝等能于如來、發隨喜心。
[08:17.46]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眾、
[08:23.64]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
[08:28.18]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涌出,
[08:35.87]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08:42.34]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等、
[08:49.65]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
[08:53.91]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08:57.47]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09:02.85]昔所未曾見, 愿兩足尊說,
[09:13.83]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09:15.87]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09:21.41]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09:27.11]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09:32.99]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09:38.89]其數無有量, 如恒河沙等。
[09:44.87]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恒沙,
[09:50.95]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09:56.80]是諸大師等 六萬恒河沙,
[10:02.82]俱來供養佛 、 及護持是經。
[10:09.03]將五萬恒沙, 其數過于是。
[10:15.09]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10:21.11]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10:27.01]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10:32.64]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10:37.97]乃至于半億, 其數復過上。
[10:43.83]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10:49.49]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10:55.96]單己無眷屬, 樂于獨處者,
[11:02.46]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11:08.35]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11:14.60]過于恒沙劫, 猶不能盡知。
[11:21.00]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11:26.95]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11:33.16]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11:39.36]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11:45.81]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11:51.48]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涌出。
[11:57.46]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12:03.41]愿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12:09.12]我常游諸國, 未曾見是眾,
[12:15.31]我于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12:21.22]忽然從地出, 愿說其因緣。
[12:27.84]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12:33.40]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12:39.14]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12:44.66]無量德世尊, 惟愿決眾疑。
[12:50.87]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
[12:54.80]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
[12:59.44]在于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
[13:05.02]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
[13:13.17]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涌出,
[13:19.68]住于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
[13:26.26]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
[13:33.62]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
[13:42.62]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
[13:47.38]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
[13:51.13]次后作佛,已問斯事,
[13:55.98]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14:01.79]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
[14:06.40]善哉、善哉,
[14:10.00]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
[14:14.79]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
[14:21.84]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
[14:26.62]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
[14:33.64]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14:37.24]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14:43.56]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14:49.89]勿得有疑悔 , 佛智叵思議。
[14:55.62]汝今出信力, 住于忍善中,
[15:01.53]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15:07.37]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15:13.13]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15:18.85]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15:25.01]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15:31.07]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
[15:37.09]我今于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
[15:43.89]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
[15:50.15]從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見者,
[15:54.95]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
[16:02.54]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
[16:10.98]此諸菩薩,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
[16:16.90]此界虛空中住,于諸經典,讀誦通利,
[16:24.60]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
[16:31.16]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
[16:37.40]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
[16:44.04]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
[16:50.19]無有障礙、亦常樂于諸佛之法,
[16:55.08]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16:59.61]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17:05.70]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17:11.93]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17:18.23]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17:24.55]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17:30.47]常行頭陀事, 志樂于靜處,
[17:36.51]舍大眾憒鬧, 不樂多所說。
[17:42.53]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17:48.40]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17:54.34]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18:00.09]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18:05.69]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18:11.49]我于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18:17.34]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18:23.16]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18:29.40]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18:34.99]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18:40.63]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18:46.43]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
[18:52.97]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
[18:59.01]云何世尊于少時間、
[19:02.40]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
[19:07.37]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
[19:13.92]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于釋宮,
[19:21.11]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
[19:26.49]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
[19:33.28]始過四十余年,世尊,云何于此少時、
[19:39.43]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
[19:46.44]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
[19:50.55]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9:54.79]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
[20:01.17]于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
[20:06.76]斯等久遠已來,于無量無邊諸佛所、
[20:13.48]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20:20.70]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
[20:26.75]譬如有人、色美發黑,年二十五,
[20:34.09]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
[20:41.17]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
[20:48.05]是事難信。佛亦如是,得道已來,
[20:55.06]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
[21:00.97]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
[21:07.38]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
[21:14.37]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
[21:22.53]巧于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稀有。
[21:30.92]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
[21:38.05]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1:44.88]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21:51.53]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
[21:57.74]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
[22:02.69]然諸新發意菩薩,于佛滅后,若聞是語,
[22:09.67]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22:15.06]惟、然,世尊,愿為解說,除我等疑,
[22:21.84]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22:29.42]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22:35.48]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22:40.92]坐于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22:46.50]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22:52.17]久已行佛道, 住于神通力,
[22:57.63]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23:03.51]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涌出,
[23:09.28]皆起恭敬心, 住于世尊前。
[23:15.14]是事難思議, 云何而可信,
[23:21.18]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23:26.84]愿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23:32.72]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23:38.77]示人百歲子, 發白而面皺,
[23:44.42]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23:50.19]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23:55.33]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24:00.34]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24:05.27]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24:10.65]巧于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24:15.72]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24:20.63]十方佛所贊, 善能分別說,
[24:25.31]不樂在人眾, 常好在禪定,
[24:30.79]為求佛道故, 于下空中住。
[24:35.95]我等從佛聞、 于此事無疑,
[24:41.14]愿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24:46.62]若有于此經、 生疑不信者,
[24:51.84]即當墮惡道。 愿今為解說,
[24:57.41]是無量菩薩, 云何于少時、
[25:02.14]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25:07.49]
大乘妙法蓮華經(第十五品)從地涌出品第十五歌词
- 歌词名称:大乘妙法蓮華經(第十五品)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 演唱歌手:慧平法師 讀頌
- 歌词专辑:大乘妙法蓮華經
- 于時世尊贊嘆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
昔所未曾見, 愿兩足尊說,
《 大乘妙法蓮華經 》
善男子,汝等能于如來、發隨喜心。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眾、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
(第十五品)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涌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其數無有量, 如恒河沙等。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等、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恒沙,
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恒河沙,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恒河沙數,
于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
若聽我等、于佛滅后,在此娑婆世界,
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
是經典者,當于此土而廣說之。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
不需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
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
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于我滅后、
護持讀誦廣說此經。佛說是時,
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
而于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
同時涌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
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
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
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
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
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
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
況復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
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
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
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
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
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
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
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
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
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
而以贊嘆,住在一面,欣樂瞻仰于二世尊。
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涌出,
以諸菩薩種種贊法、
而贊于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
亦皆默然五十小劫,
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
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
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
一、名上行,
二、名無邊行,
三、名凈行,
四、名安立行,
是四菩薩,于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
在大眾前,各共合掌,
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
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所應度者,
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否,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爾時世尊、于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
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
少病、少惱,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
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
亦于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
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
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
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
入于佛慧。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將五萬恒沙, 其數過于是。
俱來供養佛 、 及護持是經。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于半億, 其數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于獨處者,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過于恒沙劫, 猶不能盡知。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涌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我常游諸國, 未曾見是眾,
愿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于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愿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惟愿決眾疑。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
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
在于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
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
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涌出,
住于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
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
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
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
次后作佛,已問斯事,
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
善哉、善哉,
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
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
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
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于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
我今于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
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
從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見者,
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
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
此諸菩薩,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
此界虛空中住,于諸經典,讀誦通利,
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
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
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
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
無有障礙、亦常樂于諸佛之法,
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于靜處,
舍大眾憒鬧, 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我于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
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
云何世尊于少時間、
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
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
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于釋宮,
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
始過四十余年,世尊,云何于此少時、
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
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
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
于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
斯等久遠已來,于無量無邊諸佛所、
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
譬如有人、色美發黑,年二十五,
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
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
是事難信。佛亦如是,得道已來,
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
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
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
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
巧于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稀有。
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
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
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
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然諸新發意菩薩,于佛滅后,若聞是語,
惟、然,世尊,愿為解說,除我等疑,
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于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于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皆起恭敬心, 住于世尊前。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涌出,
是事難思議,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愿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發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于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贊, 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 常好在禪定,
為求佛道故, 于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 于此事無疑,
愿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于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愿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 云何于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上一条:《皇帝与公主》 下一条:《小女孩的哭泣》
大乘妙法蓮華經(第十二品) 大乘妙法蓮華經(第十品)法師品第十 大乘妙法蓮華經(第十一品)見寶塔品第十一
大乘妙法蓮華經(第八品) 大乘妙法蓮華經(第十三品)勸持品第十三 大乘妙法蓮華經(第十四品)安樂行品第十四